新生兒常見問題及處理-身體疾病篇

2017-06-01育兒資訊站,寶寶居家照顧

 

資訊編輯:奇哥媽媽教室籌備小組
資料來源:國立台灣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周弘傑

 

新生兒身體徵象

 

1. 產瘤或胎頭血腫 — 新生兒頭部與媽媽產道奮鬥
產瘤形成原因是皮下水腫+頭蓋骨移位,若出現此症狀,通常在第二天就會消失,而且發生於自然產中。
胎頭血腫 — 骨膜下出血,出現如髮髻或是米老鼠耳外型;這種症狀對於寶寶不會有任何威脅,如果生產過程後出現此形狀,約半年至一年就會消失,爸媽無須擔心。

 

 

2. 腱帽膜下出血 — 這是新生兒急症,自然產用真空吸引下出現的症狀。

3. 結膜下出血 — 媽媽和寶寶都用力的狀況下會出現,眼睛結膜下出血,不過出血狀況會慢慢消失,回復原本眼白顏色。 

4. 斜頸 — 出現此症狀的寶寶79%會歪向右邊、21%歪左邊,若有硬塊發生則代表是出血過後纖維化,沒有出現硬塊可以自行用睡姿調整處理。

5. 陰囊水腫 — 睪丸由腹腔掉到陰囊內,照光時陰囊呈現透亮橘紅色。

6. 新生兒黃疸 — 黃種人較容易有黃疸症狀,這是一種生理現象無須過於擔心,遵從醫囑處理即可。

 

 

 

健兒門診常見問題

 

1. 脂漏性皮膚炎 — 初生至1個月最高峰,大多出現在眉毛、髮根、或是耳朵。若4個月以上則考慮是否為皮脂性皮膚炎。

2. 過敏性 — 常見過敏症狀有:溼疹、異位性皮膚炎、過敏性鼻炎、過敏性氣喘。(後半段將針對過敏的預防解說)

3. 新生兒痘痘 — 夏天出生的寶寶容易出現,症狀多半在3個月緩解。皮脂腺分泌旺盛、阻塞、霉菌感染,多出現在一歲(髮根處)。
 處理方式:維持乾淨、乾燥原則;除非是滿臉豆花否則不建議使用類固醇。

4. 呼吸雜音 — 大多數寶寶生理結構導致亦有呼吸雜音,3個月左右會改善。
 處理方式:清鼻腔、換姿勢。

5. 餵食與腸胃道問題 — 胃食道逆流起因為胃食道括約肌不成熟、胃排空延長、胃酸逆流。(大人表徵:飯後心窩灼熱感)
 處理方式:評估生長發育、少量多餐、餐中排氣、高坐姿、右側臥、不建議趴睡。

6. 嬰兒打嗝 — 打嗝起因於橫隔膜神經接受體受到刺激後,一種突然地橫隔膜強烈收縮。此時伴隨的會是突然的吸氣,但卻是將聲門關閉。不建議用喝水方式解決問題。
 數字來說話:嬰兒有2.5的時間在打嗝;相對於大人則是0.0007的時間。依此比例,嬰兒打嗝的時間頻繁度是大人的3000倍左右;另外換算每天打嗝時間累積約為36分鐘。

7. 脹氣 — 奶是產氣食物,孩子脹氣時會有哭鬧不安,或是敲打肚子會有澎澎聲音,若有打膈、放屁多症狀,也可用按摩消泡劑緩解。

 

 

 

引起過敏性疾病的環境因素

 

1. 食物過敏原,如有殼的海鮮(蝦蟹等)、大豆、花生等(2歲至3歲半以後再吃)
2. 二手煙
3. 高熱量、油炸食物
4. 躲藏於衣物中的過敏原,如灰塵、塵蹣
5. 毛質的衣物
6. 棉被、枕頭、地毯布窗簾、絨毛玩具:塵蹣
7. 潮溼的環境,易產生黴菌過敏原
8. 通風不良家塵易累積
9. 廚餘:蟑螂
10. 寵物:貓毛、狗毛
11. 油漆
12. 污染的空氣,如汽機車廢氣、大陸沙塵暴

 

 

 

副食品的添加

 

1. 六個月以前的小嬰兒,建議完全哺餵母奶,因為哺餵母奶可以延後過敏之發生,這期間儘量不要餵食牛奶或是其他食物。

2. 所有小孩都建議六個月以後才開始添加副食品,因為有研究指出四個月就介入副食品,會增加10歲以前發生過敏性疾病的機會。當添加雞蛋、花生、堅果類、魚類與海鮮食物時,要特別小心。而過敏性機會高的嬰兒,則是建議六個月以後選擇性的添加副食品、一歲時才加入奶油製品、兩歲給予雞蛋、三歲才開始接觸花生、堅果類、魚類與海鮮食物。

3. 剛開始添加副食品時,並不建議副食品的混合給予。除非要混合副食品中的每一種類都已經嘗試過,且未有不良反應才可以混合。

4. 有些食物如牛肉、奇異果等,在煮過之後,可以減少其過敏性。因此,這類副食品經烹調後再給予嬰幼兒食用較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