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生兒睡眠】寶寶睡眠時間、安撫哄睡和嬰兒睡過夜技巧一次看

奇哥股份有限公司2025-10-27育兒資訊站,育兒商品推薦

【新生兒睡眠百科】寶寶睡眠時間、嬰兒安撫哄睡和睡過夜技巧一次搞懂

 

新生兒睡眠

 

寶寶每次睡覺時間能持續多久?你也正被新生兒的睡眠問題困擾嗎?本篇帶你從睡眠時間表、不同月齡的作息,到超實用的安撫技巧一次完整了解,讓寶寶與爸媽都能一夜好眠。

 

目錄

爸媽最頭痛的新生兒睡眠問題

寶寶睡眠時間需要多久呢?不同月齡嬰兒睡眠時間表

初生嬰兒睡不安穩怎麼辦?試試提升寶寶睡眠品質

寶寶多大可以睡過夜?3個實測有效技巧

寶寶睡不著?讓寶寶更快入睡的 5 大安撫技巧

奇哥助你育兒更輕鬆,爸媽激推寶寶好眠安撫玩具推薦

關於寶寶睡覺常見問題

總結

 

 

爸媽最頭痛的新生兒睡眠問題

半夜頻醒、抱著才睡、白天黑夜顛倒,你中了幾項?

新生兒接回家後才發現哄睡真的是一大難題!寶寶經常要抱著才睡,卻放下就又立刻醒了,半夜還醒來好幾次,或是白天一直睡,到了夜晚卻精神滿滿。這些問題相信新手爸媽們一定很有共鳴,寶寶睡覺這個問題真的好讓爸媽黑眼圈都出來了。

 

為什麼新生兒睡覺總是不穩定?認識嬰兒睡眠週期

新生兒的睡眠不穩定,主要原因在於他們的睡眠週期與成人不同。而新生兒的睡眠周期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階段:

  • 淺睡眠(快速動眼期 REM):腦部活動活躍,能促進神經連結與腦部發育,但也因此容易被外界刺激喚醒。
  • 深睡眠(非快速動眼期 NREM):身體徹底放鬆,進行成長激素分泌與細胞修復,支援寶寶的生長發育。

由於新生兒的大腦與神經系統正快速發育,他們需要大量 REM 淺睡眠 ,因此淺睡眠比例相對較高,也使得寶寶更容易因聲音、光線或觸碰而驚醒。大約滿 4 個月時,睡眠結構才會逐漸轉變為接近成人的三階段模式。

 

以下寶寶的睡眠週期表供參考:

月齡

睡眠週期

睡眠比例

生理活動

0–3個月

淺睡期 / 快速動眼期(REM)

60%

眼球快速轉動、四肢會有小幅度的抽動、呼吸較快且不規律,容易被外界刺激喚醒。

深睡期 / 非快速動眼期(NREM)

40%

呼吸穩定、肌肉完全放鬆、幾乎沒有動作,進行身體修復與生長激素分泌。

4個月後

入睡期

屬於過渡性階段

從清醒過渡到淺睡的階段。肌肉會逐漸放鬆、眼皮沉重、呼吸變慢但仍易被吵醒。

淺睡期 / 快速動眼期(REM)

40%

腦部活動活躍、眼球快速轉動、可能出現微笑或吸吮動作,有助於大腦神經連結與學習。

深睡期 / 非快速動眼期(NREM)

60%

呼吸深且均勻、血壓與體溫下降、進行免疫系統修復與記憶鞏固。

 

 

 

 

寶寶睡眠時間需要多久呢?不同月齡嬰兒睡眠時間表

不同月齡嬰兒睡眠時間表

 

新手爸媽一定常常疑惑,到底嬰兒一天要睡多久才夠?事實上這沒有一個標準答案,但我們可以透過了解不同月齡的平均睡眠時長與作息特性,來判斷寶寶的睡眠是否在正常範圍內。

 

平均新生兒睡眠時間

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,0-3個月大的寶寶平均每天需要睡 14 - 17 小時,彈性範圍在 11–19 小時之間,而且每一次的睡眠時間不會太長。

 

0–3個月:幾乎全天在睡,卻常常驚醒

這階段的寶寶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,每次約 20 – 50 分鐘的片段睡眠,同時寶寶因為還沒有日夜的概念和驚嚇反射頻繁,爸媽可能會發現寶寶睡到一半突然驚醒,手腳揮舞後大哭的情形。

因此這個階段的首要目標,是幫助寶寶建立安全感,並開始區分白天與黑夜

 

4–6個月:白天清醒時間拉長,夜間開始有長睡段

進入4個月後寶寶的睡眠生理機制逐漸成熟,開始能區分晝夜,白天清醒時間變長,夜晚也開始出現連續長睡的情況。

如果寶寶的體重達標,夜奶的次數也會慢慢減少,是練習延長夜間睡眠、建立規律作息的好時機

 

7–12個月:睡眠逐漸穩定,睡過夜的好時機

7到12個月睡眠作息已趨於穩定,白天小睡次數與時間相對減少,甚至有些寶寶也不用喝夜奶。這時爸媽們可以進一步引導寶寶學會自行入睡,逐步讓嬰兒睡過夜

 

初生嬰兒睡不安穩怎麼辦?試試提升寶寶睡眠品質

提升寶寶睡眠品質方法

 

寶寶睡眠不安穩也是爸媽頭疼的問題,其實這些可能是因為生理需求、環境因素,或心理安全感不足所造成。爸媽可以從滿足基本需求、調整環境到情緒安撫等多方面著手,讓寶寶睡得更深、更久,也讓自己有更多休息時間。

 

滿足寶寶的生理安全需求

嬰幼兒常因各種因素而睡不安穩。這時家長可從以下這些角度觀察:

  • 肚子餓
  • 尿布舒適度
  • 太熱/太冷
  • 脹氣/腸絞痛
  • 發燒
  • 搔癢
  • 周遭音量過大

如果發現寶寶睡不安穩是受到上面這些生理需求或外在環境影響,可以先針對這些因素進行調整,再觀察寶寶睡覺狀況是否有所改善。

 

減少環境刺激,避免藍光與噪音

保持昏暗、安靜的睡眠環境,有助寶寶更快進入深睡狀態。

根據研究,電子設備的藍光會抑制人體的褪黑激素分泌,影響睡眠品質,而幼兒對於藍光的刺激相較於成人會更敏感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減少寶寶接觸藍光,避免電子產品(電視、手機、平板)干擾睡眠與成長發育。

 

調整寶寶的飲食與活動量

寶寶的飲食也會影響睡眠的狀態,建議區分日夜餵食,白天餵食時可以多跟他互動,晚上則保持安靜,讓寶寶知道白天和夜晚的不同。

 

培養寶寶的安全感與睡眠情緒

幫寶寶建立一套固定的睡前儀式,像是洗澡、換睡衣、輕拍等,讓寶寶的大腦將這些行為與「睡覺」連結起來。

建議睡前一小時避免和寶寶激烈玩耍,進行比較溫和的活動,如講故事、聽音樂等,也可搭配輕柔按摩放鬆肌肉,有助於寶寶更快睡著。

 

延伸閱讀:家庭親子共讀黃金期:0-6歲早期教育與學前教育的閱讀策略

 

寶寶多大可以睡過夜?3個實測有效技巧

3個寶寶睡過夜的技巧

 

「睡過夜」是許多新手爸媽夢寐以求的目標,但這不是天生的能力,而是需要爸媽引導寶寶學習的。以下 3 個技巧幫助你有效訓練:

 

幫助寶寶建立日夜規律

新生兒的生理時鐘尚未成熟時,常出現白天睡多、晚上清醒的情況,因此爸媽需要幫寶寶建立日夜的觀念。

白天盡可能讓寶寶多接觸光線、增加活動量,夜晚保持昏暗安靜的環境並減少刺激,能幫助寶寶分辨白天與黑夜,逐漸將睡眠集中在夜間,為「睡過夜」打下穩定基礎。

 

逐步減少半夜醒來的次數

如果寶寶半夜醒來只是短暫的哭鬧,可以先輕拍或給予安撫,觀察他是否是真的餓了再餵奶,目的就是要慢慢減少夜間干預的次數。

 

嘗試讓寶寶夜間醒來後能自行續睡

為了幫助寶寶建立穩定的睡眠規律,爸媽也可以嘗試一些睡眠訓練法,幫助寶寶學習自主入睡,並在夜醒時也能自行再次入睡。

  • 費伯法( Ferber method ):陪同寶寶進房並短暫安撫後就離開,每間隔一段時間再回房查看,讓寶寶有安全感不會感覺自己被拋棄,慢慢練習自主入睡,建立穩定睡眠習慣。
  • 抱起放下法:先抱著寶寶走動約 5 分鐘,再坐著抱 5–8 分鐘,待熟睡約 5 分鐘後輕放床上,降低寶寶沾床就驚醒的情況。這個方法能滿足寶寶的安全感,同時避免養成「一哭就抱」的依賴。
  • 定時安撫法:寶寶夜醒時,父母可在旁輕撫或陪伴,不過多干預,幫助其自行入睡。搭配安撫毯、玩偶等帶有熟悉氣味的物品,也能提升安全感與睡眠品質。

 

寶寶睡不著?讓寶寶更快入睡的 5 大安撫技巧

睡覺時間到但寶寶總是哭鬧,怎麼哄都睡不著時該怎麼辦?其實只要透過合適的安撫技巧,不僅能幫助寶寶快速進入睡眠,也能在夜醒時更容易再次入睡,讓爸媽享有高品質的休息。

 

技巧1:5S 安撫法

這是美國兒科醫師哈維·卡爾普 提出的方法,目的在於模擬子宮環境,給予寶寶安全感。

  • Swaddling(包巾):將寶寶用包巾緊緊包裹,減少寶寶的驚嚇反射。
  • Side or Stomach Position(側身或俯臥):將寶寶抱起,讓寶寶呈現側身向外。
  • Shushing(噓聲):我們發出的噓噓聲,與 寶寶在子宮時聽到聲音像似,可以用來取代白噪音。
  • Swinging(輕輕搖晃):小幅度的晃動寶寶,輕柔的律動可以安撫寶寶,模擬寶寶還在媽媽肚子里時移動的感覺。
  • Sucking(吸吮):奶嘴是非常有效的安撫工具,提供安撫奶嘴或手指給寶寶,滿足他吸吮需求。

 

技巧2:建立睡前儀式

固定的睡前儀式能讓寶寶意識到「睡覺時間到了」,幫助身心放鬆、順利入眠,可依寶寶喜好與家庭習慣安排以下:

  • 洗澡
  • 講故事
  • 換睡衣
  • 輕柔按摩
  • 唱搖籃曲或播放輕音樂
  • 關燈或調暗燈光
  • 給安撫物

 

技巧3:營造安穩睡眠環境

一個安穩、舒適的睡眠環境,包括環境安靜、光線柔和、溫度舒適(約 22–26°C)等,都會增加寶寶入睡的速度。也可以使用白噪音,隔絕突發噪音。

 

技巧4:半夜醒來先確認需求

寶寶夜醒不一定是因為餓了,也可能是因為不安需要爸媽的陪伴,這時可以先輕拍給予安撫,觀察寶寶的狀態。如果哭聲加劇,再確認是否是因生理需求而醒。

 

技巧5:適齡嘗試睡眠訓練

當寶寶滿4個月且體重已達標,就可以開始嘗試溫和的睡眠訓練,引導寶寶學習自行入睡。

 

奇哥助你育兒更輕鬆,爸媽激推寶寶好眠安撫玩具推薦

除了作息與環境的調整,合適的安撫玩具也能在寶寶睡前與夜醒時提供陪伴與安全感。以下是奇哥精選的好眠小幫手,都是許多爸媽使用後大力推薦的育兒好物。

 

⏹︎ 費雪安撫睡眠小熊

費雪安撫睡眠小熊

  • 適用年齡:0歲以上
  • 內建3套睡眠歌單
  • 內含5種舒緩的自然聲音
  • 音樂長達20分鐘陪伴寶寶入睡
  • 採用觸感柔軟的柔軟材質
  • 綁繩設計方便固定在嬰兒床
  • 購買連結:費雪安撫睡眠小熊

 

⏹︎ 費雪安撫睡眠小水瀨

費雪安撫睡眠小水瀨

  • 適用年齡:0歲以上
  • 30分鐘輕柔音樂和燈光
  • 模擬寶寶呼吸起伏引導入睡
  • 柔軟絨毛材質適合擁抱
  • 可拆式電子設備方便清洗
  • 購買連結:費雪安撫睡眠小水獺

 

⏹︎ 費雪彩虹聲光音樂鈴

費雪彩虹聲光音樂鈴

  • 適用年齡:0歲以上
  • 柔和音樂加漸變燈光
  • 多元播放模式加上定時設計
  • 輕巧外出攜帶方便
  • 可拆式電子設備方便清洗
  • 購買連結:費雪彩虹聲光音樂鈴

 

⏹︎ 費雪聲光安撫小海馬

費雪聲光安撫小海馬

  • 適用年齡:0歲以上
  • 內含海浪聲,模擬母體環境
  • 輕按海馬肚子會啟動音樂與微亮燈光
  • 多首搖籃曲目每次循環5 分鐘
  • 柔軟材質與安全設計手感舒適
  • 購買連結:費雪聲光安撫小海馬

 

⏹︎ 費雪安撫睡眠小兔子

費雪安撫睡眠小兔子

  • 適用年齡:0歲以上
  • 多種安撫聲音與柔和燈光營造入睡環境
  • 頭部會有節奏地前後擺動安撫寶寶
  • 柔軟舒適的布料給寶寶滿滿安全感
  • 購買連結:費雪安撫睡眠小兔子

 

⏹︎ 費雪安撫睡眠小狗玩偶

費雪安撫睡眠小狗玩偶

  • 適用年齡:3個月以上
  • 三種安撫模式,輕柔音樂、白噪音,以及震動
  • 四段音量調整,有助於夜間或淺睡眠階段
  • 不同的材質設計刺激觸覺發展
  • 輕巧尺寸方便攜帶外出
  • 購買連結:費雪震動安撫小狗玩偶

 

⏹︎ Cleva Foam® 護頭型嬰兒枕(0-12M適用)

Cleva Foam® 護頭型嬰兒枕(0-12M適用)

  • 適用年齡:0~12M嬰幼童
  • 使用專利 ClevaFoam 記憶泡棉預防扁頭綜合症
  • 減壓與支撐效果佳,幫助維持自然圓潤頭型
  • 透氣與排汗設計,避免寶寶頭部悶熱不適
  • 購買連結:Cleva Foam® 護頭型嬰兒枕(0-12M適用)

 

 

關於寶寶睡覺常見問題

為什麼新生兒不睡覺一直動?

因為新生兒的睡眠週期短且淺眠比例較高,淺眠期出現手腳抽動、發出聲音等現象是正常的大腦發育行為,並非睡不安穩。

 

2個月寶寶作息時間表?

2個月大的寶寶睡眠週期僅包含淺睡期與深睡期,其中淺睡比例較高。單次睡眠約 3–4 小時,全天平均睡眠總時數約 15–18 小時。不過每個寶寶的作習不同,沒有一個硬性規定,以下作息表只是幫助你理解寶寶節奏的範例:

 

時間

活動內容

07:00

起床、喝奶、互動玩耍

08:30–10:00

小睡(1–1.5 小時)

10:00

餵奶、簡單互動

11:30–13:00

小睡(1–1.5 小時)

13:00

餵奶、趴趴時間(Tummy Time)

14:30–16:00

小睡(1–1.5 小時)

16:00

餵奶、安靜遊戲

17:30–18:30

小睡(0.5–1 小時)

18:30

餵奶、洗澡、輕鬆互動

20:00

睡前儀式、餵奶

20:30–02:00

夜間長睡段(中間可能醒來 1 次餵奶)

02:00

夜奶後再睡

02:30–07:00

持續睡眠(可能有短暫醒來)

 

 

新生兒一次可以睡多久?

新生兒一次睡眠通常為1.5-3小時,最長不會超過4小時。隨著月齡增長,單次睡眠時間會逐漸拉長。

 

新生兒白天一直睡要叫醒嗎?

若寶寶體重達標、生長曲線正常,一般不需要特別叫醒。但如果寶寶體重較輕或有特殊健康狀況,應遵照醫生指示,確保餵食次數充足。

 

寶寶一直睡要叫起來喝奶嗎?

這可能是新手爸媽最掙扎的問題之一。如果寶寶體重是穩定增加,且生長曲線在正常範圍內,通常不需要特別叫醒他喝奶。但如果寶寶是屬於以下幾種情況,出生未滿兩週、體重過輕、生長遲滯或是有黃疸等特殊健康狀況,則建議遵醫囑定時叫醒餵奶。

 

嬰兒睡姿會影響睡眠品質嗎?

仰睡是公認最安全的睡姿,能降低嬰兒猝死症(SIDS)風險。雖然部分寶寶趴睡可能睡得較沉,但其潛在的窒息風險極高,建議一歲以下嬰兒每次睡眠都應仰睡。

 

嬰兒多大可以趴睡?

當寶寶能夠輕鬆且穩固地自行翻身時,趴睡才相對安全。在此之前,即使清醒時可趴著玩,睡眠時仍應保持仰睡。

 

安撫奶嘴對寶寶睡眠有幫助嗎?

根據美國兒科學會研究,吸吮安撫奶嘴可以降低嬰兒猝死症的風險,同時還能滿足寶寶的吸吮需求,有助於安撫情緒和入睡,是常見輔助寶寶睡眠的方式之一。

 

總結

新生兒的睡眠之旅充滿挑戰,但同時也是一段充滿成長與學習的過程。家長可從理解睡眠週期、按月齡調整總睡眠時間、建立日夜規律、運用安撫技巧與環境調整等方向著手。育兒沒有標準答案,重要的是保持耐心、觀察寶寶的個體差異,才能找到最適合你們家庭的平衡點。